屆時許多地區可能超過50°C。 圖/《自然》期刊
極端環境下,誰能適應?誰將消失?
哺乳動物,包括人類,主要依賴蒸發冷卻(如出汗)來調節體溫。然而,在超級大陸的極端高濕度環境下,汗水無法有效蒸發,體溫無法降低,導致動物無法生存。若環境持續升溫,許多物種將無法透過自然散熱來維持生命,這對於陸生生物來說是致命的挑戰。
研究顯示,未來地球90%以上的陸地將變得無法居住,只有極地與沿海地區可能仍適合生命存續。然而,即使在這些地區,生態環境也將受到極端氣候的衝擊,適應力較弱的動植物將率先消失,而生態鏈的崩解將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不穩定。
除此之外,火山活動帶來的有毒氣體,如二氧化硫與甲烷,也將對動植物造成巨大威脅。空氣品質的惡化與氣候的劇烈變化將讓生存條件更加嚴峻,使得適應這種極端環境的物種變得極為有限。
地下城市、夜行習慣,未來人類的生存模式?
如果人類仍然存活於2.5億年後,將需要找到新的生存方式來適應極端環境。科學家提出幾種可能的適應策略,例如透過生物進化,人類可能發展出更厚的皮膚、更強的汗腺,甚至改變體型,更好地調節溫度、提高對極端氣候的耐受力。隨著自然選擇的作用,人類可能會發展出與現今大不相同的生理特徵,以適應極端高溫與高濕度的環境。
除進化外,人類可能會轉向地下生活,建造大型地下城市,以避免地表的極端高溫。此外,作息也可能發生變化,變成夜行性生物,避免白天的高溫,這將有助於減少熱應力,提高生存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