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禎末年,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在戰場上如猛虎下山般摧枯拉朽,迅速逼近北京。
正當大順軍氣勢如虹之際,清朝的最高決策者攝政王多爾袞果斷聽從了大學士范文程的建議,調整戰略,迅速加強準備,以期在混亂中奪取農民軍的勝利成果,進而控制中原,最終統一全國。
此前,清軍雖曾屢次深入中原,但由於山海關防線的穩固,始終未能突破這一關鍵地帶。
導致清軍的行動遲緩,未能建立起堅實的根據地,從而未能完全顛覆明朝的政權。
山海關,扼守著東北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,「得山海關者得天下」並非虛言。
這座城池,城防堅固,易守難攻,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。
信息來源:《明史·流賊傳·李自成》。「十七年正月庚寅朔,自成稱王於西安,僭國號曰大順,改元永昌。」
在山海關大戰中,各方軍事力量對比懸殊,各有優劣。
李自成的大順軍,人數雖多,號稱二十萬,實際投入山海關戰役的約有八萬,但軍隊構成複雜,戰鬥力參差不齊。
主力部隊雖然經驗豐富,但裝備和訓練相對落後,缺乏與清軍作戰的經驗。
清軍方面,雖只有七八萬八旗精銳,但戰鬥力極強,尤其是在騎兵方面擁有顯著優勢,並且戰術靈活,擅長野戰。
吳三桂的軍隊,主要由關寧鐵騎和地方武裝組成,總兵力約有三萬餘人,但地方武裝數量多達八九萬。
這支軍隊兵源素質較高,裝備精良,戰鬥力較強。
這支軍隊不僅是明朝的中堅力量,也是農民軍與清軍爭奪的目標。
吳三桂此時的決策備受各方矚目。
李自成攻占北京後,隨即派遣唐通帶兵前往山海關,勸說吳三桂投降。
吳三桂考慮到明朝的敗局已定,且家人吳襄等被俘於北京,為了保全家業和自身利益,決定歸順大順,並且率領部隊前往京師,領取新命,山海關的防務則交由唐通接管。
但命運的轉折發生在吳三桂途經玉田時,他得知父親吳襄在北京遭到酷刑,且家中財產被索要,他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占據。
憤怒之下,吳三桂決定反悔,帶兵折返,突襲山海關,重新奪回了這座戰略要地。
李自成得知吳三桂的反叛,迅速親自帶兵前往山海關,意圖平定叛亂。
吳三桂明白自己無法抵擋大順軍的強大,迫於形勢的壓力,他最終決定投靠滿洲的清朝貴族,為了逃避滅頂之災,選擇背叛大順,向清朝求援。
清廷獲悉大順軍占領北京的消息後,迅速決定抓住農民軍的薄弱時機,發起全面進攻。
原本他們還計劃由薊州和密雲一帶突破明朝的邊防牆,進攻北京。但吳三桂投降後,就立即改變了作戰路線,急速向山海關推進。
清軍抵達山海關,暫時在歡喜嶺安營紮寨,準備發動進攻。
與此同時,大順軍已經早早占領了山海關,並開始圍困吳三桂的防線,展開了激烈的戰鬥。
當山海關北城被大順軍攻破,吳三桂的部隊正面臨全面崩潰,然而,正當吳三桂的軍隊眼看就要潰敗時,清軍突然發動了猛烈的反攻。
經過長時間的疲勞戰鬥,大順軍已經處於體力和士氣的低谷,面對清軍的突然進攻,猝不及防,迅速被擊潰。
信息來源:《清史稿·太宗本紀二》。「十一月辛丑,命英俄爾岱、范文程、希福等率師詣軍前,詳察形勢。十二月己巳,吳三桂來乞師。」
李自成得知吳三桂的反叛消息後,不得不迅速撤退,帶領大軍敗退回北京。
順方的撤退,僅保留了不到一萬騎兵,剩餘的大軍幾乎全數覆滅。
原本統領這支龐大軍隊的將軍,也只帶回了寥寥幾名隨從。
隨行的崇禎太子和王子們,因李自成的勢力崩潰,擔心落入吳三桂手中,最終被李自成所殺。
李自成趁此機會撤回北京,並在短短八天內完成登基儀式。
由於分散駐守的各地軍隊難以短時間內調集,再加上北京尚未穩固,李自成在面對強敵壓力的情況下,決定放棄北京。
他下令全體北京居民撤離城內,並放火焚毀明朝的宮殿和城樓,徹底撤離了這座曾經的帝都。
山海關戰役之後,清兵和吳兵也損失慘重,未能立即展開追擊。
清兵若真如傳聞所說,派出了七八萬騎兵參與山海關之戰,其實只需三天便可追至北京。
倘若清軍真能調動如此龐大的騎兵,憑藉他們的速度和作戰能力,李自成無疑會早在山海關外喪命。
事實上,清兵和吳兵選擇暫時等待其他軍隊的匯合,再次展開追擊。
信息來源:《明季北略·卷二十·李自成入北京內城》。「自成至武英殿,行登基禮,牛金星代行郊天禮。是日,大風霾,晝晦。自成令宮女三十人,俱令自盡。」
這些騎兵迅速趕上了從北京撤退的順軍,並在路上消滅了後衛的兩萬多順軍士兵。
至此,李自成的東征大軍幾乎全軍覆沒,僅剩下少數幾千人繼續行進。
經過山西時,李自成的隊伍已經變得十分微弱,而山西的明軍反叛,更加加劇了他軍隊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