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8年戊午科場大案,一品大員被斬首,此後三十餘年,科場肅清

2025-04-14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2/4
但是,到了明清時期,原本公平的科舉卻漸漸被權力和金錢玷污,考試作弊成了公開的秘密。

為了防止作弊,朝廷實行了「糊名」和「易書」等措施,目的是遮蓋考生的個人信息和字跡。

不過,上有政策下有對策,作弊方法也跟著升級,其中「遞條子」非常流行。

薛福成在《庸盦筆記》里有描述:

條子,就是把紙裁成小條,寫清楚詩文哪些地方用哪些字作為標記……考官進入考場,想錄取誰,就按照條子尋找,幾乎沒有失手的。

考試前,考生會事先和考官約定好作弊暗號,通常使用「之乎者也」這類沒有實際意義的字,寫在紙條上遞給考官。

考官則根據這些暗號尋找對應的試卷,從而進行暗箱操作。

這種方式巧妙地避開了「糊名」和「易書」的規定,讓科舉舞弊活動更加隱蔽猖獗。

清朝早期,順治丁酉科場案和康熙辛卯科場案都曾轟動朝廷和社會,很多涉案官員被處決,但懲戒作用並不明顯。

到了咸豐年間,科舉舞弊之風更為嚴重,甚至有考官公開對落榜考生說:「何以不遞條子?」由此可見,當時的吏治已經十分腐敗。

這次順天府的鄉試,由柏葰擔任主考官。

柏葰是蒙古族正藍旗人,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,一路升遷至文淵閣大學士,官位顯赫。

他曾經因為出使朝鮮時,將朝鮮國王贈送的五千兩銀子全部上交朝廷而受到讚揚,大家都說他是個難得的清官。
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就是這樣一位表面清廉的老臣,卻在這次鄉試中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。

平齡中舉的消息傳開後,像一顆炸彈一樣在京城炸開了鍋,人們議論紛紛。

這件事持續發酵了二十天,御史孟傳金向咸豐皇帝遞交奏摺,正式舉報順天府鄉試存在作弊行為,矛頭直指平齡的試卷,說他的草稿和正式卷子不一樣。

當時的咸豐皇帝正焦頭爛額,國家內憂外患,太平天國鬧得厲害,英法聯軍又來入侵,形勢非常危急。
奚芝厚 • 26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41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8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0K次觀看
福寶寶 • 51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9K次觀看
喬峰傳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9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5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8K次觀看
花峰婉 • 3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8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9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3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4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