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體重漲了,動作有點找不准感覺……以前那種勁兒,可能找不回來了。 」上一站比賽失利後,全紅嬋面對採訪時低著頭輕聲說道。全紅嬋的話讓喜歡她的人感到了一絲擔憂,一旦全紅嬋無法克服身體發育帶來的影響,她很可能從此泯然眾人。不要說實現奧運會三連冠,就連能否跳到洛杉磯奧運會都很難說。
這絕不是危言聳聽,中國跳水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。全紅嬋的師姐和廣東湛江老鄉勞麗詩,在和李婷拿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雙人10米台冠軍後,就因為沒闖過身體發育關,無奈提前選擇退役。
全紅嬋的主管教練陳若琳也曾遭遇過身體發育帶來的煩惱,幸運的是她闖過來了,並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拿到個人第五枚金牌。如果不是因為傷病,陳若琳不會選擇退役。如今,自己的弟子面臨著自己當年的困境,相信陳若琳有辦法幫助全紅嬋擺脫「成長的煩惱」。
假如全紅嬋一直無法克服身體發育帶來的影響,她可以向前輩伏明霞學習,從跳台改為跳板。自從伏明霞和熊倪後,中國跳水隊再也沒有出現從跳台轉為跳板的選手。1995年,17歲的伏明霞開始兼項女子三米板。當時,跳水皇后高敏退役後,中國女子三米板出現了人才斷檔,加上隨著年齡增長,伏明霞身體開始發育,在跳台項目上完成動作的難度不斷增加。而跳板項目藉助跳板的彈性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身體發育對動作的影響,使她能更好地發揮技術水平。